嘉義市社造新亮點!鳳梨會社的成長與蛻變
冷光線霓紅燈招牌亮起,人潮坐滿小學課桌椅,手裡拿著一杯清爽的鳳梨特調,聽在地創作歌手的演唱。這裡不是什麼復古酒吧,而是嘉義市社區營造新亮點:鳳梨會社!
治安死角變嘉義市新亮點
嘉義市垂楊里仁愛市場,日治時期為製作鳳梨罐頭的工廠,當地居民稱之「鳳梨會社」。過去因產業變遷,攤位外移,數十年來市場內空間無人管理,環境髒亂不堪,成為吸毒者犯罪溫床。自2016年起,里長黃琮榮四處奔走,取得居民土地產權授權同意與共識,和同樣關心地方發展的台灣田野學校、小福砌空間設計合作,向嘉義市環保局申請專案補助,進行分年分期的改造計畫,盼市場重生,再現鳳梨會社榮景。
廢棄公廁搖身一變,成了美輪美奐的藝術櫥窗。次年打造市場小學堂,作為長輩量血壓、小朋友學習烹飪和課後輔導的據點。2018年打通廊道,整理市場內部空間,直到2019年設計團隊才進入攤位區打造市場活動Bar,整體空間變得明亮寬敞。黃琮榮說,「透過逐年改造,慢慢把環境整理好,現在居民都願意走進來了,希望找回傳統市場原有的溫度。」
從熱血里長到鳳梨爸爸,樂在其中
仁愛市場土地產權複雜,黃琮榮憶起當初爭取住戶授權的過程困難重重,連自己的親戚都不願支持。大多數的長輩皆擔憂簽署授權同意書後,土地權會被公部門收回。又或許是對社區營造沒有信心,認為荒廢舊市場無改造價值。
但從小在垂楊里長大的黃琮榮,不捨鳳梨會社的故事就此消逝在歷史洪流之中。擔任里長18年來憑著一股熱血信念,成立鳳梨會社社區發展協會,藉由市府補助計畫,投入社區營造行列,盼改造家鄉風景。
曾擔任童書業務的黃琮榮,也推動了「臺灣夢─兒少社區陪伴扎根計畫」,照顧當地弱勢孩童。自從鳳梨會社環境整理好後,孩子的學習場域從家中地下室移到市場內。黃琮榮與志工群不僅教授小朋友辦活動的能力,還讓他們擔任小廚工,學習烹飪技能,每週固定時間賣早餐,讓街坊鄰居品嚐他們的好手藝。黃琮榮說,當初陪伴的孩子們已到了考大學的年紀,還不約而同填選餐飲科。看著孩子逐年成長,黃琮榮備感欣慰,也期盼未來他們能回到社區,接棒處理鳳梨會社公眾事務。
鳳梨會社在地方打響名號後,吸引不少學校單位預約參訪。熱血里長更化身導覽員,帶領孩子們認識鳳梨會社的精彩故事。
從熱血里長到鳳梨爸爸,黃琮榮無疑是鳳梨會社的靈魂人物。謙虛的他直說自己只是盡里長職責,做份內的事。但我想,在他身上更多的是一種使命感,出自於對嘉義的熱愛。
我是里長的雙手,協助社區築夢
鳳梨會社整體環境改造由嘉義在地設計團隊─小福砌空間設計負責。設計師林璞當時受嘉義市地方創生團隊─台灣田野學校邀請,以社區規劃師身份,接下這項任務。
逛了一圈下來,不免看到設計師林璞在各角落添加的創意巧思,同時保留昔日建築架構和複製不來的五、六〇年代褪色感,試圖取得新舊元素的平衡,以達整體空間的協調性。林璞還透露當初居民認為舊建材實用性不高,沒有保留價值,甚至想移除整根柱子。但在林璞團隊眼中這些都是寶貝,是文化資產,述說著鳳梨會社的專屬故事。另外她也以「煮飯」來形容鳳梨會社改造過程,「要加多少鹽、多少糖,甚至再加點醋提味。這空間其實不用刻意妝點,在清淡之中,尚保有一點自我特色就好。」
看著施作點從無到有,親手設計的空間被妥善使用,就是林璞最大的成就感。但其實剛開始執行時並沒有想像中的順利,與里長的反覆溝通、當地居民信任取得、不同世代的美感差異、場域垃圾爆量、預算壓力等,每個環節皆是挑戰。
直到第一年社區公廁改造後,漸漸與里長培養出合作默契,在地人滿意藝術櫥窗的成果,與地方的信任感從此建立。林璞自稱自己是「里長的雙手」,四年來協助社區實踐計畫,同時以第三方專業觀點回應居民需求。
公部門陪伴社區永續經營
提到鳳梨會社前景,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副局長孫意惇相當看好,建議該場域要永續經營,不管用什麼形式,鳳梨會社的故事痕跡都應該被保留下來。孫意惇欽佩黃琮榮里長的勇氣,看見里長為了讓里民有更好的公共使用空間,四處奔走、溝通協調複雜的土地產權問題,同時還不忘陪伴當地弱勢孩子成長,十分感動。
地方推動社區營造或創生行動,公部門的支持不可或缺。孫意惇認為唯有持續陪伴,才能取得民眾信任,使專案順利推行。當中公部門挹注經費,媒合資源,也肩負諮詢顧問的重要角色。透過舉辦工作坊、說明會等活動,輔導社區解決問題和陪伴在地品牌穩健成長。
鳳梨會社的未來想像
如今鳳梨會社成了嘉義市新亮點,2021年還榮獲有建築界奧斯卡美譽的「建築園冶獎—社區文化景觀營造類獎」,為社區長期努力成果注入一劑強心針,眾人對鳳梨會社的未來多了更多的想像。
黃琮榮以實驗性質的「未來市場」形容理想中的鳳梨會社,或許未來能研發鳳梨周邊餐食,居民也可以賣賣東西。但也坦言,若朝觀光發展怕會擾民,目前還是先以照顧垂楊里老中青三代為主要訴求,將鳳梨會社視為健康講座、手作課程、長輩供餐和弱勢孩童照護的社區關懷據點。
林璞反倒認為不能用一個標準答案來定義鳳梨會社的樣子。不過,導入商業模式才有機會吸引人潮,帶動商機,為社區注入新活力。林璞舉日本四國三好市真鍋屋為例,漂亮的木造屋原是當地長輩供餐據點,後來對外開放,推出精緻美味餐點。旅客除了享用餐食,還能購買當地物產。若團體有會議需求或青年創業品牌欲進駐,真鍋屋亦提供空間租借服務,上述所得皆回饋社區。有鑒於日本地方創生的成功案例,林璞不斷向里長提出建議,期待鳳梨會社日後有更多元化的發展。
孫意惇則說公部門將持續給予社區支持的力量,既有舊空間活化再生,期許本身故事性就很強的鳳梨會社能成為文創設計人才的創業基地。有了新元素的刺激,必能再創市場榮景。
社區營造新手上路建議
近年來,台灣各地有不少舊空間活化案例。鳳梨會社作為嘉義市社區營造新興示範點,參與其中的三位受訪者皆提供寶貴的建議。
黃琮榮認為與當地社區的關係維持相當重要,也鼓勵欲從事公共事務的青年要懂得無中生有,找出社區特色,同時具備發掘問題和解決能力。完成施作點後,社區本身也要持續使用,維持地方能量,不要淪為蚊子館。
林璞建議施作點要考量公眾使用之實用性,貼近人民需求。社區規劃師要有同理心,不厭其煩與各單位溝通。許多社區面臨預算有限,但想像力無限,設計師可以用的方法也一樣無限。
孫意惇直言一座城市需要傾聽年輕人的想法。投入社區營造是條辛苦路,公部門會持續扮演陪伴角色。市府每年都有專案補助計畫可申請,有心從事社造的青年可以多加關注。
採訪後記
黃里長一個微小的起心動念,喚起一群人巨大的力量,成就鳳梨會社的無限可能。這份感動也激發了我去年在故鄉活化舊市場,舉辦文創市集。雖然目前看來公部門、社區規劃師和社區居民,對鳳梨會社的日後發展方向各有想法,若要達成共識,仍需要持續溝通。但我想,鳳梨會社精彩的蛻變過程令人動容,將繼續發揮它的影響力,鼓舞台灣各個社區。
鳳梨會社打造紀錄片
本文為《嘉義市環境保護局》&《十作實作》邀約採訪。